4月14日晚间,央行发布工作论文指出,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
论文指出,建国以来,我国人口数量从急剧膨胀到增长趋缓,人口结构从金字塔到长方形,而且我国的人口转型时间更短、老龄化更迅速、少子化更严重。我国要认清人口形势已经改变,要认识到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是需要偿还的负债;要认识到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巨大力量,其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要认识到教育和科技进步难以弥补人口的下降。
为此,论文提出,应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的困难,综合施策,久久为功,努力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和百年奋斗目标。
工作论文还表示,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这是深圳过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其长远发展的障碍。要清楚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其力图改变、但回天无术,因此不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
论文表示,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主要观点:
应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 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
房价太高把年轻人都逼走了,何谈创新。
东南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部分原是文科生太多。
为什么要放开生育?
对于放开生育、鼓励生育的理由,央行发布的论文做了深入分析。
论文称,据联合国测算,我国人口将在 2030 年达到 14.6 亿的峰值后趋于下降,2050 年降为 14.0 亿。同时老年人占比继续增加,少儿和劳动人口占比继续减少,长方形的顶端进一步变宽,底部进一步变窄,人口结构将变为倒金字塔形(预计 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占 26.1%,劳动人口占 59.8%,少儿人口占 14.1%(见图 2-c))。
论文称,一方面要全面放开生育(三胎及以上)。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着现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让生时放开,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则没了用处。另一方面大力鼓励生育。要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
任泽平:
生育断崖加速老龄化
延迟退休成为必然
3月20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上,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的任泽平指出,随着1962年-1976年婴儿潮人口退出劳动市场,老龄化问题将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加速扑面而来,预计2033年,中国将会有3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以上,2060年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延迟退休势在必行。
他建议,在个税抵扣和经济补贴、托幼服务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快构建生育支撑体系。
任泽平在年会上指出,近年来,生育政策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最近几年,中国的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子化”的挑战正扑面而来。
他指出,在2016年中国全面放开二孩以后,2017-2019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实际上是持续下降,放开二孩的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在他看来,中国的“少子化”挑战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
1、主力育龄妇女大幅度减少。2016年以来中国主力育龄妇女在减少,未来也是这样一个趋势,意味着中国“少子化”的挑战会更加严峻。
2、生育成本上升。中国的教育、医疗、住房在抑制民众的生育,这需要在相关的政策上做出一些调整。
3、新一代年轻人的观念改变。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90、00后是现代人,他们不结婚了、不生育,发达国家也走过类似的道路,他们更加追求个人的独立、自由、享受,抵制“996”。
任泽平指出,中国的“少子化”问题既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因素,也有国内政策调整不到位的因素,后者的适当调整能够改变人口下滑曲线的斜率。
他强调,中国人口问题的关键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1962年-1976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轮婴儿潮,在1962年-1976年出生的这一批人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主要走向,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就是这一批人干出来的。
后来到了70年代末,中国的生育政策做了很大的调整,由原来的鼓励生育变成了计划生育。
他强调,中国的老龄化和少子化跟欧美不一样,欧美的老龄化、少子化用了20-30年,是慢慢到来的,而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是加速到来,而且就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扑面而来,因而,中国的老龄化、少子化和欧美曲线差异很大,“它的顶是尖的,不是圆的。”
值得注意的是,1962年出生的这一批人现在59岁了,他们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这说明中国的主力劳动力人群正在加速地退出劳动力市场,而随着健康状况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长寿时代正在到来,因为延长退休年龄成为必然,当然中国可能会采取渐进式的方法来延迟退休。
根据任泽平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会未来的推演:到2050年中国人口会急剧萎缩,2100年人口将降到8亿,更重要的是,中国老龄化加速到来,2033年中国将会有30%以上的人口达到65岁以上,2060年三分之一的中国人口都是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这个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任泽平认为,老龄化到来以后,会带来社会抚养比的上升,养老负担的加重,社保压力明显上升,政府债务也会上升,这将一个是中国潜在增长率的下降。
近期,放开生育限制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其中部分年轻人发出了类似声音:“连一孩都不生了,还能怎么生多孩?”“生得起,养不起”。
年轻人生育意愿不高,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行为潮流,尤其是在大城市。究竟是什么成了他们的“避孕药”?
任泽平团队发布的《中国生育报告2019》就提出了一种观点:生育基础的削弱及生育成本的约束,阻碍了年轻人生育。
报告认为,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不孕不育等削弱了生育基础,住房、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也抑制了生育行为,生得起却养不起。
确实,报告显示:
房价快速攀升,居民债务压力快速上升,2004-2018年房贷收入比从16.2%增至47.6%。
教育成本明显攀升,特别是公立幼儿园供给严重不足,1997-2019年中国公立幼儿园在读人数比例从95%降至44%。
医疗费用持续上升,1995-2018年居民医疗保健支出上涨27倍,远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涨幅。……
“‘三育’(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太高,大家感到喘不过气来。”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说,政府应根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采取积极的配套政策措施,尽可能免去大家的后顾之忧。“相对来说,生育是年轻人的问题,养育是养老的问题,教育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三个方面能否系统协调、统一解决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韧劲和持续力。”
同时,董玉整认为,应真正落实“尊重家庭在生育中的主体地位”的原则,实行自主生育,让生育权重新回到家庭,将是否生育、生育几个孩子、什么时候生育的权利还给家庭,由每个家庭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自主决定生育事项,政府的主要责任是引导群众负责任地生育。
多地出台鼓励生二孩政策
针对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可以探索”全面放开东北地区生育限制。
2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发布的一则建议答复显示,该委已就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东北地区人口减少问题的建议》作出答复:东北地区可以立足本地实际进行探索,研究全面放开生育限制对当地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东北地区实施全面生育政策的试点方案。
此前,继辽宁省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之后,天津、宜昌、仙桃及新疆等地已纷纷出台了鼓励生二孩的福利政策。
根据华夏时报梳理,2000年,政府出台了“双独二孩”政策,即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2013年,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单独二孩”政策依法启动实施。2016年,又推出了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
央行工作论文提出四大应对之策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央行提出了四大应对之策。
一是全面放开和大力鼓励生育。不要再犹豫观望已有政策效果,要趁着现在部分居民想生又不让生时放开,等到大家都不想了再放,则没了用处。不但要放开生育,还要鼓励生育,要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切实解决妇女在怀孕、生产、入托、入学中遇到的困难,让妇女敢生、能生、想生。
二是重视储蓄和投资。首先要高度警惕和防止储蓄率过快下降的趋势。其次要认清消费永远不是增长的源泉,发达国家消费率高有历史原因,其力图改变、但回天无术,不要以此为学习的榜样。第三要重视投资,扩大国内中西部的投资,扩大对亚非拉的投资,因为这些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仅存的人口红利。
三是推进养老改革。首先,养老制度要由即时支付型转为储蓄型。其次,区分基本保障和个人账户,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大个人账户。此外,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转制成本,保持个人养老金缴费、支付连续,实现平稳转制。
四是促进教育和科技进步。我国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持。首先环境宽松,把握好创新与监管的平衡。其次建立基本的社保体系,如果人们知道即便失败,也有饭吃、有房住、有病看,就会敢冒险、敢创新。第三控制房价,创新创业靠的是年轻人,但其多半没钱,一个城市房价太高,把他们都逼走了,何谈创新。这是深圳过去超越香港的主要经验,未来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其长远发展的障碍。第四重视教育,特别是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关注二维码。进入可生育老种子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