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大家关注 > 正文
    购物车
    0

    方明: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信息发布者:苏建东
    2020-08-07 00:08:39   转载

    方明: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大般若策划 



    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方明



    本文是作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文化2030︱城乡发展: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上做的主旨发言深化而成。

    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把传统村落改造和保护好。中国传统村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仍然鲜活的文化遗产,在城乡关系重构的今天,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重塑的载体,她是我们诗意栖居的家园。








     
    一、绚烂多彩的中国传统村落



    (一)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巨大

    中国传统村落自2012年工作启动以来,至今已遴选了五批,共计6819个,全国15个省公布了省级传统村落7313个。传统村落数量巨大,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么全国到底有多少传统村落呢?

    1、达到国家级水平的传统村落数量有1万个左右。通过在各地调研,发现还有相当数量达到国家级水平的传统村落没有列入名录,我们预测达到国家级水平的传统村落数量有1万个左右。

    2、各级传统村落总数在3万个左右。全国15个省已开展了省级传统村落的评选,建立了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未来所有的省级传统村落数量也有上万个左右。还有一些市县也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这些村落往往是一些相对零散、建筑品质一般、破坏比较严重,但是还保留着原来的肌理、还存留有一些传统文化,他们将来可能是我们最后的一道保护底线。综上,我们预测全国各级传统村落数量加起来还有3万个左右。

    3、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民族特色村寨将达5000个左右。已经公布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87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652个,我们预测各级历史名镇近2000个左右,历史文化名村、民族村寨3000个左右。这些数量巨大的传统村落及历史村镇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项历史文化遗产。

    (二)传统村落相对集中分布

    中国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浙江、山西等10个省份,这些省份的传统村落数量共有5126个,占比全国总数的75.17%。这些传统村落所处地形复杂多样,绝大部分分布在山区或者丘陵地区,往往是在古代经济交通相对发达,但是近代经济交通相对落后的地区。

    从传统村落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看,中国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呈现出“一心、三片、多组团、众特色”的分布特点。

    1、一心:全国传统村落最集聚的中心在湘黔渝鄂桂交界片区。即黔东南、湘西、渝东、桂北、鄂西片区,它恰恰是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交融的文化区,处在几省的交界处。

    2、三片:北、东、西都有集中片区。其中云南片区包括云南,浙皖片区包括浙江、安徽、江苏,晋陕片区包括山西、陕西、河南。

    3、多组团、众特色:多个特色组团遍布全国。福建、广东、江西、青海、四川山东及新疆、海南、西藏、内蒙古、东北多个特色组团分布全国。

    (三)传统村落种类繁多

    由56个民族及其众多的支系、5种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数十个文化圈层经过几千年的农耕演变,形成上百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类别。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建筑风貌。



    (四)传统村落依然鲜活



    传统村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都与传统村落的密集区高度契合,1300多项国家级非遗和7000多项省市县级非遗,绝大部分都在传统村落里。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源泉,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振兴重要的平台和抓手,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资源、重要的财产。

    (五)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

    传统村落面临着传统建筑破损、建设性破坏、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依然比较困难、人才技术短缺等问题,其中空心化是当前传统村落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1、50%的传统村落无人居住。传统村落多分布在我国贫困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山村,据不完全统计传统村落空心化比例在50%左右,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由空心化所导致的传统建筑破损、自然损毁现象非常之严重,城镇化、工业化加速了传统村落空心化。房屋破烂不堪、断墙残垣,街道破碎,人去村空,这样的房屋还能坚持多久?坚持不了几年。

    2、空心化颠覆了传统村落的人文基础。传统村落里面人走了,随之文化也带走了,由于房屋无人居住、无人去修复,很快的损毁了,空心化颠覆了传统村落的人文基础。积极应对空心化是当务之急,很多传统村落片区附近还是有人居住,未来也还可能有喜欢传统文化的人返乡,我们要寻找实际、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


    二、分级精准的保护好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历经风雨沧桑,能延绵至今,实属不易,我们如何以敬畏之心、历史之责守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遗存?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物而言,传统村落建筑保护级别相对比较低,但是对于更多的非传统村落来讲,它依然是少之又少的,按公布的数据来讲不到千分之四,大部分县即便有传统村落,也是三两个,传统村落应严格保护。

    (一)要开展传统村落谱系研究,对重要村落进行测绘

    1、建立传统村落文化谱系,要编织起来一张结构清晰的传统村落网。农耕时代形成的传统村落最大的特征就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未来在保护发展中容易造成传统村落的同质化,一定要进行谱系研究。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细化记录,对重要传统建筑进行测绘。进行传统村落测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精细化记录和管理,把传统村落中有价值的要素进一步明确数量、找准位置、全面记录下来,做到家底清楚、变化可溯、及时增补,永记在案,作为传统村落研究所需要的海量数据。采集、成像、虚拟复原与重建等是未来研究发展的热点与创新点。

    (二)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完善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体系,鼓励在传统村落数量多的地区建立市县级传统村落名录保护体系。设置传统村落保护标识,对重要传统建筑挂牌明示。加强各级管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正确引导。

    (三)分级分类,精准保护

    1、对国家级、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要用严格的方式保护。保护它的历史要素、基础设施,甚至鼓励当地人用传统的方式去生活。云南建水团山村,连一平米左右的花格窗,都用织补式的方法去修复。而山西晋中乔家大院把周边传统建筑拆得几乎片甲不留,又新盖了一批不伦不类的建筑,过度追逐商业利益,忽视了对文物的保护,难怪会被摘牌。

    2、对于价值一般的传统村落,在保护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大胆的更新和发展。中国建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部件不断的在更新和更换,像一些门板和窗扇。不要像对待文物一样对待我们的建筑,要保持它的文化的传承,而不必太刻意、原封不动的保护它的躯体。浙江桐庐不舍·青龙坞民宿,在原来黄泥墙、青瓦构成的民居基础上旧料新做,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整个房子结构,还融入了更多具有现代感的装饰元素。

    (四)文化传承是传统村落工作未来的重点方向

    1、尽可能的保护好传统建筑。砖木结构房屋的平均寿命约一百年,最长不过二百年。传统村落不能简单的把文物保护的思路沿用过来,传统建筑是有寿命的,为了保护而保护意义不大,要注重当前的使用和发展。

    2、重点做好文化传承。既要保护传统建筑,更要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村落的文化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浓缩,这个文化如果留到村子里,村子里会充满魅力,如果进到城市,必将丰富我们城市的文化。只有保护其文化底蕴,才能让大家在传统村落心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让传统村落重获新生,让荡漾的碧波继续流淌繁华。


    三、让传统村落走向现代

    当前历史村镇最突出的矛盾之一就是居住者对现代生活的要求与历史文化的冲突。传统村落因为没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居住的环境非常之恶劣,难以适应现代的要求,难以居住。这样的情况下,村民很难重视身边文化的价值,那么谁还会真心去保护呢?难道传统村落中的村民就没有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吗?让专家来住这样的房子,你愿意吗?

    (一)重新转换发展传统村落产业

    传统的村落往往是以农耕为主,且大多在山区,农业很难发展起来,经济上维系不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要优化调整适宜的产业,传统的产业要与旅游、教育、文化、休闲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1、生态农业是传统村落的基础。要让村落进一步发展生态循环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品牌。传统村落的农业一定要跟一些品牌产业发展,如湘西保靖县的黄金茶,传统村落五寨联动,很好的发展了黄金茶产业。

    2、传统手工业是传统村落的特色。要鼓励支持传承传统手工业,提高附加值。云南云龙诺邓村,发展旅游业也带动了诺邓火腿和井盐等传统产业的复兴,依靠诺邓火腿和井盐的远销海内外,不少村民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助力于销售的特色古建筑群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3、休闲康养旅居让传统村落复兴。重点开展民宿、旅游、康养、度假、休闲、互联网+等新产业模式。黄山徽州区西溪南村传承古徽州文化,以休闲旅游为发展核心,依托特色精品民宿,改变以往游客“打卡式”的走马观花游,让游客住下来,慢下来,真正享受世界一流的生态服务,感受与大城市不同的生活方式。

    (二)传统村落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习总书记指示,要把传统村落改造好,让村民洗上热水澡。传统村落必须要按现代化改造,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否则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外来人都不能接受。

    1、用传统的方式完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用生态循环的理念、传统智慧提升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很多千年的传统村落,垃圾去哪儿了?没有看到垃圾围村,也没有看到垃圾运出去、埋起来,都循环利用了,喂牲畜了,堆肥还田了。但是我们现在动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把农村垃圾运到城市,给城市带来巨大的麻烦。好多地方都已经出现了把石板路撬起来铺设管网的现象。徽派民居四水归堂、福建土楼,天井底下养乌龟,吃掉从天井掉下去的垃圾,用乌龟治理排水系统,使得古村排水系统千年不堵。

    2、用现代的技术提升传统建筑功能和设施。传统建筑在通风、采光、防潮等功能方面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新的改造要结合现代化的需求,也要结合现代技术。建筑外观、外墙材料等既要维持原来的风貌,也要适当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更新。湘西十八洞村在风貌提升中,民居木墙传统刷桐油的做法,外观黑黢黢的显得很破旧,不符合现代新时代的要求,这次采用用木的本色加清漆的做法,既用了传统的材料,又显得亮堂;传统建筑采用竹篱糊泥巴(原来是牛粪)做外墙装饰,非常有乡土特色,但是不耐久,而且造价很高,建议新采用泥巴加胶水在工厂统一预制,现场安装,会耐久而省钱。

    (三)拓展传统村落的利用模式

    使用是最好的保护,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利用模式。

    1、把城市的办公场所转移到传统村落里来。把文化、教育、工会等单位的有关办公场所转移到传统村落里来,作为办公场所、活动地方、体验地。一个县一般只有几个传统村落,几个单位很容易就把传统村落里面重要的民居利用起来。在福建宁德霍童村,福建农商银行租用其中一个传统建筑的前院作为活动室和宣传窗口,经常来开展一些活动,每年给予两万的租金。既修缮了传统建筑,又增加了活力和人气,并给住户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一举多得。

    2、把教育文化创意活动延伸到乡村里去。把开设音乐、绘画、木工的辅导班、承担各类体育比赛等文化创意活动延伸到乡村里去。作为摄影、写生基地。还有很多村是名人故里、发生过历史事件,像开慧村、韶山村、梁家河村等都属于这一类,作为教育基地拓展传统村落用途。举办非遗进村落等主题活动,如贵州黔东南每年在不同的县区举办传统村落峰会也是一个促进宣传的好办法。

    3、大力推动认养和共享传统村落民居。一个传统建筑,10户、20户共同来认养、共享,每个人花钱不多,每年两千元左右,还可以定期去体验,让传统村落很好的用起来、活起来。山西有近300处文物建筑可供社会认养,认养者可以享有不超过20年的使用权,允许认养者在文物建筑周边可利用的发展用地范围内,依法合规适度开展相应的建设或者经营活动。



     



    四、让传统村落走向未来

    乡愁是乡村的文化记忆,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传统村落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

    (一)融入未来城乡发展新格局

    城镇化依然是当前城乡发展的主流,传统村落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研究发展。不断地发展是传统村落最好的保护,发展才能体现传统村落的价值,才会让传统村落传承下去。我们的传统村落尽管有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但是在未来一定要融入未来城乡新格局当中去,让传统村落的功能和价值重构,否则存在的不会长久。

    1、近郊传统村落要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村落将和现代城市更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成为城乡生活的一部分。以前不被重视的城郊传统村落现在也成了城市居民争相向往的香饽饽,已经变成城里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变成了历史街区。像北京的爨底下村,当年衰败了,这几年城市扩充了,交通发达了,它已经变成城边上的村了,重新又火了起来,城里人经常去餐饮、休闲、体验乡愁。

    2、中郊传统村落是未来乡村振兴重要的聚集点。对于离城市有一定距离的传统村落,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原真的田园乡村风情、原味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往往在乡村振兴新格局里是特色保护类村子,是未来乡村振兴重要的聚集点。未来乡村振兴的支持要向传统村落集中,它还肩负起带动周边其他非传统村落的村庄发展,一定要把它们联动起来。

    3、远郊传统村落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承载地。一些在边远山区的传统村落,可以依托青山绿水,良好的生态资源,发展户外、探险、摄影、体育运动等业态,这些传统村落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载体。

    (二)让传统村落成为田园牧歌的主要承载地

    1、健康高质量的开展传统村落旅游。

    · 旅游依然是当下传统村落最现实的发展手段。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共38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930个,随着人们生活的进一步改善,人们更向往乡村游了,传统村落稍加改造必会成为都市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的主要承载地。

    · 健康引导旅游发展。当前传统村落旅游出现要么过滥,要么品质低端的现象。不是所有的传统村落都具有旅游价值,只有部分传统村落才具备。以传统村落占比全国第二的云南为例,旅游开发的比例不足10%,开发尚可的古村落比例不到1%。要巧妙的通过旅游把传统村落的价值激活,达到一定规模之后,管控好传统村落旅游的发展,达到30%开展为宜。

    · 高品质的打造,提升传统村落旅游品质。国外的历史村镇里面卖的都是高档的奢侈品与物品,中国的传统村落,历史村镇里面卖的都是一些同质化的低端产品,什么时候中国的传统村落、历史村镇里卖LV等高档商品时,历史文化价值就得到充分的体现了。要有高品质引导,旅游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为招来游人任意编造和添加与村落历史文化无关的“景点”。

    2、休闲康养旅居是传统村落的重点发展方向。“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休闲康养在传统村落居住一段时间,将来会是传统村落的重点发展方向,既能唤起原住民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认同,也能到道很好的保护。

    李子柒田园牧歌式生活流露出的生活的烟火气和田园气息引起了都市人群的共鸣,疫情之后人们更加向往乡村,传统村落是都市人向往的最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主要承载地。



    (三)连片重构发展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我们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遗存,除了一些衣食的消耗,留下的这点财富就都在这些老村子里了,一个房子往往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财富。传统村落热潮一退,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是如何具体的保护?资金从哪里来?怎么发展?怎么利用?这是一个大难题。

    1、传统村落发展面临的困境。单个的传统村落内容往往单一,资源禀赋有限,不足1小时就可以看完,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一个区域里的传统村落往往同质化。大部分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偏远,远离都市,交通不便。为了保护而保护,形成不了自我造血机制,难以为继。之前以单个传统村落保护的方式是基础性保护,起到了延缓性破坏,开展以地级市为单位的传统村落连片示范区保护利用工作,站在发展的角度去考虑,易于融合更多的资金,更加系统、全面的对重点地区开展保护,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2、找准传统村落连片发展特征定位。每一个片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及文化圈层,特别是基于从发展的角度找准传统村落连片发展特征定位。如黔东南民族文化风情浓郁、侗寨精美,湘西的文化交融丰富多样、村落建筑遵循山形地势生态环境以及助力精准扶贫,黄山徽文化厚重、建筑精美等。

    3、巧构传统村落发展策划和融资模式。连片传统村落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更重要的是为了发展。做好方案策划,通过空间连片发展、重构村落自然风景民族风情要素、植入现代旅游休闲项目、让传统村落有自我造血机制,精心策划传统村落发展模式。

    · 重构和创新传统村落主题旅游度假区。选取一些一定区域里的传统村落,打造成一个以传统村落为主要题材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在主要交通旅游线路两侧、距离不能太远、本地自然山水环境较好、历史文化比较厚重、离都市区不能太远,把这些传统村落统一打包,统一设置入口、旅游线路、旅游公路、停车场、游客中心、餐饮住宿服务等。

    · 合理布局特色资源。把同一个文化圈里边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分别展现出来。有些是夯土房子,有些是砖石房子,有些是木头房子,有些是文化风气,有些是传统民俗,让它们不同的特色差异化的发展起来。

    · 以传统村落为对象,在其基础上植入一些现代旅游的要素。针对儿童设置游乐设施和场地,针对年轻人植入一些冒险的、新型的娱乐项目,针对中年人布置一些民宿项目,针对老年人布置一些休养康养的项目。

    · 精心做好融资模式。传统村落连片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能够带来大量的人流,从而带动农产品的直销与定制,也能够发展民宿、康养、餐饮等产业。随着游客量的继续扩大,原住民房产进一步升值,在距都市圈不远的、山清水秀的传统村落区,打造旅居生活片区,长期居住在这里,享受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互动。

    4、做好传统村落空间连片的规划方案。构建一个传统村落的空间,空间距离过远吸引不了游客,谁也不会跑几十公里路而为了只去看一个村子。各村落有意识的进行差异化打造,功能、风貌、产业等重新定位。如在甲村游览,乙村住宿,丙村购物,一定要把连片区域的传统村落走完才能完成整个旅游活动,而不是只去一个村就不用去其他村子。九寨沟就是一个很好的商业策划模型,九个村寨自然山水、村寨形态、功能业态各具特色,村寨相距两三公里,是一个综合旅游度假区。

    (四)积极探索传统建筑产权交易

    1、传统建筑不适应当下村镇居民居住。住在传统建筑里面的村民并不喜欢这些老房子,他们更喜欢一些楼房。传统建筑就像老爷车一样,有实力的人才玩的起,原住民更喜欢日本的汽车,经济实用,反倒是一些爱文化、重乡村、爱传统、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他们更喜欢这些传统建筑,他们能够维护好传统建筑。

    2、传统精品建筑大都不是普通农宅。今天看到的都是一些保护质量好的传统建筑,一些条件不好、质量一般、普通的民居早已随着岁月的来临垮塌了。这些非常好的传统建筑,事实上都是一些外地经商的商人、返乡的官员和金融家们修建的,在当时也是价值不菲的。把这些房屋当成农民的宅基地是不恰当的,它们是村里的公共历史遗产。

    3、原住民很难维护传统建筑的使用。住不起、修不起,虽然有些在开民宿,但是产生的价值不足以维护传统建筑,传统建筑的使用价值很难维护。

    4、呼吁国家放开农村传统建筑的买卖。全国传统村落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大概有10-20万套,一个村子大概有20-30套,临近每个都市圈分布的传统建筑大概有1万套左右,数量不多。我们要积极探索产权上的突破和尝试,闲置资产流转、出租、入股、出让、认租等多种方式盘活传统村落,积极探索有偿、低价转让给爱文化、爱乡村、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把产权流转到集体,甚至收归国有,或者也允许一定程度,用合适的价钱直接卖给城里人。当然注意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房子买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过高的价钱不利于它的保护,欧洲一个城堡卖1欧元,传统村落重要的是在于对它的修复。黄山对传统建筑产权进行突破和尝试,徽州区的法国家庭式旅馆及黟县猪栏酒吧就是将传统建筑依法征收为国有,采取公开拍卖或协议方式出让,通过招商引资形式购买并进行规范性改造的典范。



    (五)提炼传统乡村智慧指导现代城乡建设



    几千年来农耕生活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乡村智慧,传统村落是这些乡村智慧的结晶。乡村智慧在社会的延绵、产业的选择、生态的态度等方面都充满了各种探索和经验,特别是人居环境方面的思想,这些都体现了最大的中国特色。

    1、遵循传统的选址格局理念。传统村落在选址格局上往往是依山就势,通过对自然环境、地形的尊重,形成千变万化、独具特色的风貌,这些很好的思路是现在的城乡规划建设所忽略的,未来我们要把把这些智慧加以提炼,这是传统村落的价值所在。

    2、提炼传统的建筑符号并运用。不同地区独有的建筑文化符号和建筑细部,传承创新建筑符号和细部。传统村落在风貌上输入文化的一些图案、土墙,有文化的内涵,像徽州的四水归堂,也有像马头墙这种工匠长期摸索的符号。习总书记提出“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白粉墙、四合院”这种朗朗上口的新三字经,把传统村落建筑概括的非常形象,让基层的建设者和村民们都听懂了,在当年黔北民居的这种改造之中,指引新建设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新的民居。

    3、鼓励使用乡土材料、传统建筑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鼓励多采用传统的建造、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承和延续传统村落。就地取材要充分反映乡土的特色要土,不要洋,不要像城市的建筑一样,要多用地方的材质,要注意材质的多样化。

    4、沿袭乡规民约、道德和自治的好理念。传统的乡规民约把村落治理的井井有条,反观现在的一些乡村治理越来越复杂,即便我们做了一些乡规民约,也是流于口号、形式上。江西某村,有“谁砍一棵树,剁谁一个手指头”这么一句话,虽然这句话带有伤害,很野蛮甚至违反法律,但是据说也没剁谁一个手指头,倒是保护了一片很好的风水林,有500棵上百年的大树。现在改成了“谁砍一棵树,罚杀谁家里一头猪”。


    五、让传统村落走向世界

    1、把中国的农耕文化推向世界。中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中心,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名片,我们要找到文化的自信,乡村的自信,传统村落的自信,主动的把我们的传统村落推到国际去,把中国的农耕文化推向世界,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与西方的文化进行交流。

    2、让传统村落成为世界旅游休闲的主要目的地。去欧洲旅游我们主要是游览古村、古镇,但国外的游客来到中国,往往是到北京、西安、苏州等这些大城市,而更具特色、丰富灿烂,千变万化的传统村落外界并不知晓。要把传统村落推广成为世界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提升传统村落的旅游品质,采取措施引进国外游客,加强宣传、打通渠道、完善设施,让我们的传统村落融入世界旅游大循环,让世界了解丰富多彩、数量庞大的农耕文化遗产,了解我们美丽鲜活的传统村落。阳朔的乡村就做的非常好,很多外国人常年居住在这里保护传统建筑、开乡村民宿、农家乐,走出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生态乡村建设之路。

    3、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国际交流。从开展历史名村,到现在开展传统村落以来,各地做了大量的实践,保护发展了大批优秀的传统村落。2019年6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次在四川眉山召开了“历史村镇的未来”国际会议,为全球传统村镇的保护与文化传承,提供可示范、可推广的优秀案例与经验。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在传统村落、历史村镇的保护工作力度还是很大的,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需要把这些经验宣传、传递到国际上去。还要积极的促进传统村落价值的国际传播,要积极推动整体或片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展经验的交流、做好示范,共同探讨世界各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经验。


    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共同努力!

     

     【作者简历】



    方明,住房城乡建设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委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从2001年起到2013年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组织和研究工作,从2012年起至今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组织和研究工作。
    从1992年起,一直从事中国村镇建设领域的研究和村镇建设标准制定工作,重点参与和主持中国历史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乡村规划、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农村住房等课题研究工作。著有我国第一套《新农村建设丛书》等书目。



    同时,长期从事规划设计一线工作,主持全国多个地市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国历史名镇名村保护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特色小镇规划、美丽乡村建设导则等。做了大量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县镇村规划设计、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等工作。先后多次获得联合国人居最佳范例奖、中国国家设计金奖、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建设部优秀规划设计奖等奖项。主持和参与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的乡村试点规划。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